本土快时尚 小店大野心
上海壹周【2009】 2012/11/21 10:02:08
连锁小店:将外贸坚持到底
周四中午12点半,在徐家汇某写字楼工作的左琳和同事一起走出餐馆。她们像往常一样,只拿着一个随身的小钱包,吃完午饭就在公司附近四处逛逛。左琳首先走进几步开外的“小春”,因为“同事喜欢他们的日韩风格”。
日韩风格,是2000年开始经营的“小春”留给顾客的印象。“事实上我们经营的是固定的3个香港品牌。衣服全部从香港过来。”小春服饰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史小姐告诉记者:“我们也有一个自己的品牌,只在细织店销售。”“我们老板姓吴,30多岁,上海人。”史小姐同时透露,“最早开始做小春完全是老板的爱好,所以进的货也是老板负责挑选。”经营9年,目前拥有6家门店,顾客相对固定的“小春”走会员路线。“第一次买一定金额的衣服就能成为会员,之后会员可以享有折扣价,不定期推出的特价衣服也只对会员开放。”
尽管同事多次推荐,左琳仍然没有成为“小春”的会员。“一件上衣通常近200元,价格还是太贵了一点。”她说。
相比之下,左琳更喜欢“小春”隔壁的南丹东路85号——她只知道地址,却不知道这家服装店的名字,事实上它也根本没有名字。“你记得门牌号就行了,我们店都没名字的。”坐在柜台里的中年阿姨说。
左琳很喜欢这家店,“衣服很多,试衣服很爽。”。店面深处一字排开5个试衣间,几乎每一个进去试衣服的顾客都拿着好几件,“因为这里衣服非常多,笼统挑一遍都要很久,所以基本上都是把看中的衣服一起拿进去试。”
店面宽敞亮堂,装修简洁。主要经营女性时装,衣服量多,新货更换迅速——不由得使人联想起H&M或是ZARA,此外,它的试衣间外也贴着和它们相同的提示语:“一次试衣不超过5件”。但价格却显然比H&M低掉一截。
大门上招牌一片白色,除了隐约留有上一个店面租客——中国移动的标牌痕迹,再没有一个大字。而店里的袋子和不少衣服的标签都有“STARPLACE”的字样,在某些血拼论坛上,这也成为它通用的名字。
除了那些和快时尚巨头们相似的特点,STARPLACE还颇有本土特色——所有的分店均须付现金,不能刷卡,银行从这家销售额颇高的连锁店里收不到任何刷卡手续费。此外,几乎每家分店都采用“一个主要负责的上海中年阿姨+若干外地年轻小妹”的管理模式,时不时会听到柜台后面的上海阿姨指挥外地小妹:“大门那里要拖干净,客人进来第一眼就看到的”、“客人试过了不要的衣服全都挂在这个衣架上,要放整齐”……
与“小春”经营固定品牌的衣服不同,STARPLACE的衣服几乎有各种各样的标牌,有些干脆被剪牌——谣传也因此产生——2006年5月,STARPLACE复兴中路、武宁新村、梅陇镇、南丹路、仙霞路等众多连锁分店几乎在同一时间挂上了暂停营业的牌子。但2007年开始,STAR PLACE又纷纷重新开业。或许是因为这段“神秘”的经历,STARPLACE的上海阿姨们普遍对记者的提问非常警惕,除了透露老板是上海人,其余一概拒绝回答:“我们老板不来的,联系方式我们不知道的,你问这个干什么?”
2009年07月06日来源:《上海壹周》(2009.07.07新闻0809)Fast fashion,直译为“快时尚”,也有人解读为“快餐时尚”。随着ZARA、H&M、C&A以破竹之势相继进入上海,丰富的设计、快速更迭的货品、“超市化”的模式、明净的购物环境……在金融危机的当下,性价比凸现的Fast fashion迅速成为血拼一族们的心头爱。Fast fashion的国际品牌气势汹汹,本土快时尚也不甘示弱。曾经从华亭路起家,辗转七浦路,最终随着襄阳路的关闭而崛起的外贸小店;从邮寄目录开始,深入运作物流系统,最终转向实体店的邮购品牌;还有卖鞋子,卖着卖着连衣服、包袋、首饰一起销售的混合经营品连锁店……Fast fashion的本土快时尚正硝烟四起。
本土快时尚:“暗战”四起
越来越多的本土商家看到了快时尚在中国的前景。
从“鼻祖”贝纳通1980年走红开始计算,快时尚在欧美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然而在中国,它才刚刚尝到甜头。2006年,来自西班牙的ZARA率先抢滩中国市场,并取得轰动效应;瑞典的H&M不甘示弱,2007年在淮海路高调开业;英国服饰超市连锁品牌C&A紧随其后,在上海开出进入中国的首家分店。自此,全球3大平价服饰专卖店巨头齐聚中国,彻底打响“快时尚之战”。
当人们的视线还在被一家又一家登陆中国的国际快时尚品牌吸引,本土品牌也正悄悄加入“暗战”。哥弟、小春、热风、39度,这些以前脑中留有“曾在百货公司看到过”的品牌门店,突然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市中心的各个角落。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颇得女孩子喜欢的外贸小店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它们显然已经开始更大步伐的发展——连锁经营,打造商业品牌。
只是,这些本土快时尚的小店几乎全部采用了H&M等快时尚一线品牌普遍使用的“买手模式”——店铺拥有自己的品牌,买手的作用取代品牌设计师的位置。他们要么把买来的服装直接钉上自己品牌的商标,要么稍做改动直接派发到加工厂,生产出自己品牌的产品,然后利用自己的销售平台来销售。
十几年前,这种模式在上海的各个外贸店被广泛使用,只是那时它还没有那么学术的名称,各家外贸店老板都习惯称之为“拿货”。不过,也有坚持自主设计的品牌,贝拉维拉企划部的张先生始终强调:“我们的设计团队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在上海的本土设计师团队,另一个是在英国的设计公司,设计师都是老外。”目前经营着4个品牌的贝拉维拉,对于H&M、C&A的态度是——“那种是中低端品牌”,自主设计、生产外包是贝拉维拉的坚持,张先生多次提及其旗下代理的意大利某高端品牌似乎表明着这样一种态度——贝拉维拉不满足于仅仅是快时尚而已。
混合业态:分这一杯羹
现在位于天钥桥路上的热风门店,刚刚挤走这里的上一位租客:STAR PLACE。位于徐家汇商圈的优良地域,几乎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店门前就是一个综合车站,输送着大批大批往来徐家汇的人群,常常有下了班的女白领等车怕热,于是躲进身后的店里,出门时已经提着一双新买的鞋——地段几乎是所有本土快时尚品牌的必争之地,它们甚至越来越多地同时出现——位于徐家汇的热风、小春、STARPLACE之间相距不过10分钟步程。
1996年诞生的热风以鞋业起家,主要售卖各类时装女鞋,同时搭配销售饰品、皮带、头巾等小件饰物。但近几年,热风的店面都有一部分被扩充出来销售女性时装,大量更替频率很高的衣服挂上衣架,等待顾客拿起前去试衣间——天钥桥路上的热风,如果只看时装区域,还会错以为是走进了STARPLACE的店铺。
鞋子与其他货品的比例,也从几年前的1:9,变成了现在的1:2——这还是热风工作人员陈广给出的比例。而在天钥桥路店,鞋子和衣服几乎呈1:1的格局。
尽管如此,“鞋子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经营重点。”陈广说,“我们属于混合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很大。”
2003年,热风进入北京市场;2005年,开始大规模扩张,“我们的鞋子产地大多集中在广东,衣服采用买断模式,全国各地都有,超过100家供应商。”陈广说。虽然扩张带来的库存量等问题“是一定会碰到的”,但带来的商业品牌认知度也急速提升。同时,陈先生坚信高性价比会吸引顾客,“H&M、ZARA在国外虽然也是廉价时尚,但在国内,它们的价格还是普遍偏高,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
谈到竞争对手,陈先生显得淡定自若:“百丽、FED这些是纯粹经营鞋子的,其他服装品牌又是纯粹卖衣服的,要找出和我们现有业态相似的竞争对手,还真不好找。”
休闲品牌:插手时装
本土快时尚,前有混合业态分食,后有休闲品牌插手。
2008年,休闲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旗下的时尚品牌ME& CITY旗舰店在南京东路阳光商厦开业。作为全国首家ME&CITY品牌零售店,其营业面积达3500平方米。
美特斯邦威背后强大的供应链,为它进入时装领域铺平道路。让全球纺织行业小心翼翼的经济寒冬反而给它带来更多机会。过去只为全球500强企业加工配套的纺织厂商开始为他们服务。ZARA在国内的合作加工厂也开始成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一系列的转机提升了美特斯邦威供应链快速反应的能力。
快时尚的国际巨头们补单率高的一大原因是信息系统的高效应。设计师们一边核对当天的发货数量和销售数量,一边利用新信息来产生新的想法以及改进现有的服装款式。而决定一个具体的款式用什么布料、如何剪裁甚至如何定价,设计师都必须首先了解数据库中的实时信息。全套学习ZARA模式的美特斯邦威依照此经验,也已开始直接给面料厂商下单,在产业链上游事先控制,再根据专卖店销售情况进行调整。通过这一流程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的状况,还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来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计划在国内开出50家到100家旗舰店的ME&CITY品牌由法国设计师领衔设计,以22-35岁的年轻人为消费对象。每年有3000多个服装款式,服装的设计、试装、定稿、样衣制作、货量统计、大货生产、物流配送等全套环节完成,需要70天左右的周转时间,不过这一相对较快的速度比起ZARA每年超过1万件的款式、1到3周的供应链时间仍有差距。
邮购品牌:加入混战
从事设计师工作的蒋楠将自己定义为宅女,不爱逛街,解决衣服问题依靠电话。“比起网购,我更喜欢邮购。因为衣服送到之后穿了不合适可以退,而且来回的运送费用只要货款达到一定数额就完全免了。”
2001年之前,麦考林和快时尚还几乎毫无干系。作为最先在中国大陆从事邮购业务的公司之一,其一度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当时的麦考林主要从事服装邮购,将市场定位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因为邮购在国外是一种成熟的销售模式,在欧美很多国家,小镇和农村居民因为距离市区较远,出于节省时间等考虑,常选择邮购作为重要消费方式。但中国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不仅尚未形成成熟的邮购消费理念,更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畅通的物流体系以及完善的支付信用。
失败后的2001年,麦考林开始紧紧围绕都市女性作文章,根据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提供触手可得的便利服务。蒋楠迷恋的正是这种触手可得,“方便,不用出门,价格也不贵,完全可以接受。”到了2005年,麦考林重建“麦网”,不仅涵盖邮购目录的所有商品,而且引进许多其他品牌,形成一个“虚拟的女性百货商店”——争夺快时尚份额,已经初露端倪。
然而蒋楠发现,她经常通过邮购目录购买的麦考林开始陆续出现实体店,这并没有改变她的邮购习惯,“如果是去店里买,商场里那么多家店可供挑选,我何必一定要去他们的店?”
“价格。”麦考林总监顾备春这样解释自己的竞争力:“现在主流百货商店里卖的女装,动辄就是成百上千的标价,里面很多根本不是国外的品牌,而只是本土的夫妻老婆店。而我们和美国、日本的品牌合作开发设计,但又有亲民的价格。”为了让实体店也保持价格优势,麦考林小心翼翼地选择场地:“SHOPPINGMALL,比如港汇,它都是按月收租金;而百货商场,比如太平洋,则是每月提成。”顾备春比较各种商业物业的优劣。“我们的价格就是竞争力。”他直言:“我们要做中国FastFashion。”
快时尚VS好品质
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的快时尚迅速兴起,带动全球的时尚潮流。超高频率更新的快时尚,永远追随潮流的特点,让追求时髦的人趋之若鹜,扎堆采购。“快”是指快时尚服饰始终追随当季潮流,新品到店的速度奇快,橱窗陈列的变换频率更是一周两次。“狠”是指品牌间竞争激烈,而消费者购买快时尚服饰的速度能与品牌竞相媲美,每月都做“月光族”属寻常事。 “准”是指眼光准。设计师能预知近期潮流趋势,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各色新潮服装;消费者挑选商品时,看准了就买,绝不迟疑。
快时尚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具备对时尚的高度敏感,口味变化非常快。它们采取的策略是在流行趋势刚刚出现的时候,准确识别并迅速推出相应的服装款式,把最好的创意最快收为己用。借奢侈品的设计力量,牺牲掉品质,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需求。款式更新换代,但诸如面料质地等品质被忽视。目标消费群虽对时尚有渴求,但不具备经常消费高档奢侈品牌的能力,频繁更新的时尚低价产品正好可以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
反倒是“80后”的妈妈辈,但凡买衣服,必要“全棉”;尤其是夏天,必问“是不是真丝?”对她们来说,样式翻不翻“花头”无所谓,简单大方就好;但料子决不可马虎,尼龙一定不能穿,雪纺也最好换成小纺。如此看来,她们似乎才是更看重品质的一群人。